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五大任务”之一。在全面落实“五大任务”、推进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锡林郭勒盟口岸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着眼于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把口岸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在提升口岸集疏运能力、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集中力量建设好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两个“支点”,以点串线畅通公路、铁路、航空大动脉、推动中欧班列扩容增量、建好交通物流信息“三张网”,加快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一批口岸项目进入国家、自治区相关规划并靠前实施,着力打造立体化、国际化、智慧化的开放口岸。一是提升口岸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根据发展需求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有序改善、统筹利用、升级改造,加强面向腹地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依托口岸的货物集疏中心、资源转化园区建设。全力推进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建设和集二铁路双线电气化扩能改造等项目尽快实施,争取中蒙经济合作区特殊政策早日落地、国际航空口岸尽快通过验收;扎实推进珠恩嘎达布其铁路口岸申报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公路口岸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实现客货分流提档升级和全面智能通关。二是提升口岸集疏运能力。优化以口岸为中心的内外通道布局,加快建设便捷、高效、快速的区域互联互通交通体系,提升口岸通关过货能力,为进一步激发锡林郭勒盟对外贸易活力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提升口岸智慧化水平。加快口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口岸综合管理平台、智能卡口等项目建设,推动口岸通关作业自动化升级改造,建立完善“智慧口岸”服务体系,提升口岸监管与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发展泛口岸经济,加快构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开放格局,是锡林郭勒盟主动服务国家经略周边和对外开放战略,着力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抓手。一是强化口岸、港口、腹地协同发展。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精心做好借势发力、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文章,构建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立足全域开放定位,借用港口地区、发达地区、毗邻地区的创新资源、下海通道、疏解产业,不断推动进出口贸易和落地加工业发展壮大。深化与天津港、曹妃甸务实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发展,打造曹妃甸港-多伦-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中蒙俄经济走廊新通道,积极参与“锡赤朝锦”协作联盟,构建外联内引、通疆达海新格局。二是加强口岸与蒙俄及沿线国家口岸、物流枢纽城市合作。贯彻落实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在深化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把开放触角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强化跨境商务、物流贸易合作,用好用足中蒙博览会、上海进博会等各类开放平台及载体,高水平办好二洽会,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坚持登高望远,着眼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的全域开放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释放口岸活力、激发发展动能。一是高质量做好口岸经济产业链招商引资。紧扣产业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入落实全盟招商引资年工作部署,加快引进实施铸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积极培育进出口货物落地加工、边境贸易、仓储物流、跨境电商等外向型产业,推进千万吨铁矿石、百万吨粮油、万吨畜产品进口加工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向中高端迈进,培育壮大口岸产业集群,促进口岸由“酒肉穿肠过”的通道经济向“金银腹中生”的落地经济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厚植优势。二是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积极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建设“一站式”贸易服务平台,设立绿色通道、推广智能审核“零等待”和自助打印“无接触”便利化通关模式,对进口大宗货物通关实行“快审、快查、快验、快放”,大力压缩进口货物检测时间,提升通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