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天边草原”美誉的乌拉盖管理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因乌拉盖河流经全境而得名。境内拥有天然草原672万亩。在广袤丰美的草场上,河流湖泊纵横流淌,850余种野生植物竞相生长,美得令人沉醉。
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坚持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功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及自治区第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区。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擦亮生态底色
良好的草原生态是乌拉盖管理区发展的根基,当地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管理制度,将50.3%的土地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2024年,实施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围栏封育11.38万亩、人工种草1.84万亩建设任务。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修复路径,新建草种基地1300亩,巩固提升草种基地2700亩,种草改良草种补播面积26.8万亩,采取禁牧+疏松土壤+施腐殖酸+补播耐盐碱植物等措施对2794.87亩盐渍化草地实施修复治理,不断提升草原生产能力。2024年天然草原植被平均高度26.62厘米、平均盖度81.98%,平均鲜草产量366.7公斤/亩、平均干草产量134公斤/亩,林草覆盖率达85%以上,牧草平均高度、盖度、草产量各项指标位于自治区前列,成为全国国有草场首批试点地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成色
多年来,乌拉盖管理区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着重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工业企业扬尘管控,监督辖区企业落实厂区内粉状物料堆场全封闭建设,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和入户抽测工作,“十四五”以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95%以上。开展重点流域常态化治理,实施重点河段围封12.6公里,管理区内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持续加强危险废物管理,辖区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全部完成申报登记,严格落实电子联单制度,2024年规范转移处置危险废物78.74吨,辖区内未发现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特色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乌拉盖管理区不断探索将“生态福利”变为“发展红利”。以建设国家肉牛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创新中心和优质牧草种质资源收储扩繁中心为抓手,优质肉牛、肉羊、牧草、燕麦、马铃薯等种业齐聚发力,“华西牛”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并正式命名。
聚焦清洁能源,以江苏能源乌拉盖2X100万千瓦坑口电厂项目建设为核心,延长煤—电产业链条,运用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褐煤发电机组等关键技术,着力打造“现代清洁能源基地”。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优美的原生态草原、清新的空气质量、淳朴的民俗民风,吸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和知名影视剧创作者来此采风创作。《狼图腾》《周恩来与乌兰牧骑》《草原上的搏克手》《爸爸去哪儿》《海的尽头是草原》等影视剧作品相继在此拍摄取景,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推进全域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乌拉盖管理区还成功举办环湖自行车赛、冰雪那达慕、种公牛拍卖会等活动,打响“天边大草原·纯美乌拉盖”品牌,用好风景带来好“钱”景。2024年管理区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亿元。先后获评中国天然氧吧、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如今的乌拉盖管理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夯实绿色家底,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在天边草原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