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施策科学防沙治沙
按照锡林郭勒盟牧区沙区特点,在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总体思路上,突出“全域保护、系统修复、重点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全域保护林草湿荒等各类生态要素,系统修复轻度、中度退化沙化区,重点治理重度退化沙化区。一是坚持区域联防,协同治理。在申报“三北”工程子项目中,专项编制“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子项目,规划2024-2026年治理任务115.04万亩,已获批立项。在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总体规划中,划分为“五区两带多点”,其中浑善达克沙地北缘带以自然修复为主,保护恢复天然草原植被,防住“上风口”风沙危害。巩固提升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带生态防护体系,阻挡风沙“下风口”,有效遏制沙地扩展趋势。二是针对我盟荒漠草原浑善达克沙地西缘,地势平坦,荒漠化沙化严重的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编制了2024—2026年西部风沙路径阻隔区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可研报告,规划综合治理任务441万亩。三是针对流动沙地面积少、治理任务相对较轻的4个旗县市实施以流动、半固定沙地工程措施全覆盖的歼灭战标志性工程,计划治理任务34万亩;在全盟境内10条国省干线两侧可视范围打造沙地治理亮点工程,计划治理任务9.92万亩。
二、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
多年来,锡林郭勒盟在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建设实践中始终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一是依托国家、自治区工程项目投资,加大沙地综合治理和巩固提升力度;探索土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方式,落实经营主体,引入社会资本开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或进行灌草基地种植等林沙草产业开发,发展培育生态+沙区产业经营模式。围绕国家在沙戈荒地区新能源产业布局,2024年在全盟7个旗县市布局1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异地治沙99.39万亩。二是制定出台《锡林郭勒盟“三北”六期工程、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建设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确定“谁的草场谁申请、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机制,加强技术指导,保障工程质量,充分调动农牧民及其合作组织参与沙地治理的积极性,促进生态改善和农牧民增收双赢。根据近期调度情况,2024年采取“以工代赈”模式实施治理面积293万亩以上,占工程总量的77%。三是鼓励开展公益性治沙,与蚂蚁森林等公益组织联合开发适合实际的防沙治沙公益模式(蚂蚁森林生态修复项目由蚂蚁集团向公益机构捐赠资金,公益机构组织实施,并由当地林草部门监管,项目均有对应的捐赠协议、验收报告。锡盟自2020年开展该项目以来,种植柠条、黄柳、樟子松等树种1255万株,面积10.5万亩)。 我盟将向中国绿化基金会等组织积极争取,将“蚂蚁造林”拓展为“蚂蚁治沙”,增加人工种草、补播灌草等草原治沙项目,拓宽防沙治沙社会化参与程度,推动多元治理。
三、 加强技术和模式创新
把防沙治沙和强化科技支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结合起来,注重科技示范推广,发展灌木饲料加工产业,增加饲草料反哺舍饲、半舍饲畜牧业经营,实现绿富同兴。一是把“揭榜挂帅”与防沙治沙工程有效衔接,提升工程科技支撑能力和建设质效。锡林郭勒盟林业工作站联合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已经成功揭榜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集成技术示范”项目,正在启动实施前期工作。同时,在重度沙化区域推广梭梭种植和肉苁蓉培育,推广面积3600亩。加强科技合作,锡林浩特市与中国农科院草原所联合建立全盟首个“博士服务站”。通过科技合作、推广、创新,优化区域林草沙系统治理格局,沙地疏林草原保护建设调控技术,退化植被种群更新复壮技术,建立沙化土地修复示范区2个(分别在毛登牧场、锡林浩特市草原资源站院内),总规模1万亩以上。科技示范先行,点上示范与面上治理同步推进,整体提升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对浑善达克东部重度沙化区域,实行工程固沙配套灌木造林或人工种草等两种项目配套治理模式;对浑善达克西部自然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的流动沙地区域,实行“工程固沙+飞播灌草+人工种草”三种项目配套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质效。加大优良乡土灌木种植比例,培育以柠条、杨柴、羊草、苜蓿为主百万亩灌草基地。目前,盟内苗木生产经营主体共计144个,年出圃苗木2700万株;黄柳插条已储备3700万株,可满足今年工程需求。今年新建繁育基地1.73万亩、巩固提升1.79万亩。同时,按照后期沙地治理计划,组织国有种苗基地、社会育苗组织、采种基地等开展苗木种子收储、订购等工作,并定期调度苗木供需情况,保障工程项目种苗供应。三是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自治区下达我盟任务为93.6万亩,结合我盟实际计划完成沙地治理99.39万亩,由新能源企业出资11.16亿元,目前已缴纳治沙资金6.95亿元,已完成治理面积97.02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量的103.7%。2024年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资金为6.215亿元(中央和地方配套比例8:2),中央资金4.972亿元以超长期国债渠道下达,盟发改委已转发下达自治区建设项目清单(投资计划),自治区配套资金1.243亿元已下达各旗县市。前期,盟林草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农业银行、农发行等10多家金融机构对接沟通,并达成金融支持治沙相关意向,鼓励农牧民在参与治沙过程中,给予金融信贷支持。四是通过前期的项目申报,积极与国家、自治区对接争取,目前已经批复的2024—2026年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6个子项目中,已安排10元/亩5年期管护费用,为后期工程项目落地和项目区成效巩固提供了保障。
四、创新生态和经济融合发展的治理方式
我盟在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中,致力于把生态保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相结合,根据当地土壤、植被、自然特点和土地沙化状况经济发展条件,在产业融合、治理模式、植物种选择等方面注重发挥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一是植物种选择柠条、黄柳、杨柴、羊草等,既起到防沙治沙效果,又可以发展饲草料产业,推行“为养而绿”“为富而绿”,结合工程项目的实施,将种灌草、增灌草、加工灌草、交易灌草作为重要内容,培育以柠条、黄柳、杨柴、羊草、苜蓿为主百万亩灌草基地,到2026年平茬复壮180万亩,三年内实现需平茬灌木林全覆盖。同时,在南部灌木资源重点分布区,实施灌木林平茬项目,发展灌木饲料加工产业,通过增加饲草料反哺舍饲、半舍饲畜牧业经营,实现绿富同兴。二是坚持“两减两增”的畜牧业发展思路,着力减少天然放养牲畜总量,逐步扩大舍饲育肥规模,通过规模化养殖促进草原生态恢复。2024年在4个旗县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探索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有益模式。持续巩固“减羊增牛”成果,着力在补短板、扬优势、强链条上下功夫,围绕肉牛产业发展制定扶持办法,出台舍饲养殖、精深加工、饲草料保障等若干政策措施,计划投入资金4.95亿元,其中盟本级投入资金1.6亿元,通过加快畜牧业产业转型促进草畜平衡,有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巩固沙地治理成效。三是学习库布其治沙经验,在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重度沙化区域,积极探索光伏治沙,科学合理布局光伏治沙等产业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新模式,将发展光伏产业和沙地治理、乡村振兴相结合,拓宽治沙和农牧民收入渠道。今年我盟已在7个旗县布局光伏发电项目130万千瓦,按照光伏全生命周期土地“以租代征”,编制了光伏板本体治沙方案,新能源企业按照方案在项目建设完成后进行本体治沙,农牧民可以在光伏项目建设和后期维护中获得劳务收入。四是引导农牧户利用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实现庭院经济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每年辐射带动农牧户5000户以上,力争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五是充分发挥沙区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文旅价值,串联形成自驾游环线、越野环线,定期举办赏花季、自驾穿越赛事、徒步穿越、自行车赛等活动,带动沿线牧人之家、农家乐、民宿、小型度假区,“点沙成金”促进农牧民增收。依托浑善达克沙地良好的旅游资源,规划了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大环线,包括1条主线、1条大环线、6条小环线,规划里程超过2700公里。将分成自驾穿越线、轻度越野线、深度越野线、发烧越野线四个等级,满足不同自驾穿越爱好者的越野需求。为实现旅游对农牧民的有效带动,线路规划避开了城市所在地,以现有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村通为主,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串联农村牧区旅游接待户,鼓励带动农牧民通过沿线农牧户增收致富,助推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效。组织开展“浑善达克沙地大环线穿越之旅”“星空草原杯”浑善达克T2越野拉力赛等赛事活动,持续开展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大环线品牌,策划大环线天梯赛、国庆车网争霸赛等群众性汽车活动,深入挖掘展示浑善达克沙地大环线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带动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充分依托政策措施,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一是把握国家政策趋向,对因生态保护不易开发利用的沙化土地进行禁牧保护,谋划申请在浑善达克沙地西部重度沙化区再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二是根据草原荒漠化严重实际,优化草原补奖政策,完成以封沙育林育草、播种灌草为主,扩大荒漠草原和重度沙化区禁牧面积,恢复荒漠植被,防止沙地起尘土。三是认真学习赤峰市翁牛特旗“以路治沙”经验,对沙地进行道路分割,区块治理,整体推进。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区“以路治沙”发展规划》(2024-2030年),结合我盟浑善达克沙地区域范围和防沙治沙任务量,已组织各有关旗县开展“以路治沙”农村牧区公路项目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计划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以路治沙”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
(二)持续推动多元治理。按照“谁的草场谁申请、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机制,加强技术指导,保障工程质量,持续调动农牧民及其合作组织参与沙地治理的积极性。拓宽防沙治沙社会化参与程度,鼓励开展公益性治沙,推动多元治理。
(三)强化普及,及时总结经验。把多年行之有效的常规措施与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普及推广我盟总结的黄柳再生沙障“冬储苗”技术,小红柳平茬复壮技术等,雨季樟子松容器苗造林和小苗抗旱防寒技术等,总结提炼形成科技创新成果。下一步,将进一步总结建设模式,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整体上以禁牧休牧草畜平衡为重点进行保护,减轻退化沙化土地生态压力,突出以围封保育为主,以乡土抗逆性强优良灌草为主。坚持以水定绿,在降水量300毫米以上的浑善达克沙地中东部和乌珠穆沁沙地区域,保护培育乔灌草复合型植被,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并注重培育以灌为主林草沙产业;在降水量偏低的中西部地区,以自然修复为主,恢复和增加灌草植被,减轻沙化危害;浑善达克南缘农林交错区,建设和巩固乔灌草结合的稳定生态防护体系;沙地北缘结合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促进上风源草原植被自然修复。着重培育扩大以符合锡盟牧区沙区实际的灌木饲料研发加工、人工饲草料种植、林下特色种养等林沙草产业。
(四)推动防沙治沙与其他产业有效融合。一是坚持“种养结合、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优化饲草种植结构,鼓励利用一般耕地、退化草场、沙地、盐碱地种植柠条、羊草等优质饲草,精准提升人工饲草质量和产量,同时保障天然饲草产量稳中有增。优化产业布局,聚焦“一区一带一集群两基地”建设,做强做大肉羊、肉牛两大主导产业,做精地方特色乳制品和马、骆驼等特色畜牧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草畜平衡区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休牧制度,推行“放牧+补饲”饲养方式,发展适度规模设施畜牧业;浑善达克半固定沙地和人均草场不足300亩地区推行舍饲半舍饲、轻度放牧饲养方式,引导牧户少养精养优养。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开展现代设施畜牧业建设专项行动,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合作社、养殖户(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化生产设备、改造落后设施设备,构建多元化设施畜牧业发展格局。二是围绕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大环线,常态化按季节和线路特色策划大型汽车赛事;同时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对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大环线沿线景区、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等进行实地检查,并提出整改建议,提升沿线旅游景区(点)综合服务水平;拟制定印发《锡林郭勒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环线及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驿站运营标准及奖补办法》,通过星级驿站打造和驿站运维奖补举措,带动完善沿线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加强沿线农牧民参与旅游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助力打造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大环线IP。三是加快推进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新能源特高压通道建设,保障京津冀地区绿电需求,促进生态修复治理,推动新能源产业和防沙治沙歼灭战双向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