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锡林浩特市牧民新苑小区,68岁的丛金锁正缓缓挪步。作为肢体三级残疾的特困供养对象,他过去最怕下雨天,关节疼痛难忍、生活起居不便。如今,锡林浩特市海日太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护理员每周两次上门服务,从理发、洗澡到代购药品、打扫全屋,甚至陪他做康复训练。“护理员每次来都帮我擦身子、剪指甲,冬天还给我缝厚棉被。”丛金锁说。
在牧民新苑小区的另一栋楼里,低保户谢俊枝正用拐杖支撑着做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身体,仔细核对女儿的助学金到账短信。这位与双侧股骨头坏死抗争32年的单亲母亲,2023年住院医疗费自付比例仅3.9%,2024年更是降至15.6%。“去年临时救助给了6720元,姑娘上大学每年还有6000元教育救助。”她翻着贴满医疗票据的笔记本,眼角泛起泪光,“要是没有政策兜着,我们娘俩真不知道咋挺过来。”
两个家庭的命运转折,映射着锡林郭勒盟民政局筑牢民生底线的坚实足迹。今年以来,全盟已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6550.4万元,惠及7.6万余人,其中像丛金锁这样的特困供养对象和谢俊枝这样的低保家庭,正通过“政策组合拳”感受着草原深处的民生温度。
如今,锡林郭勒盟民政局的创新实践走在了全区前列:从苏尼特左旗的异地务工人员首次凭居住证申领低保金,到东乌珠穆沁旗牧民因突发疾病获得“社会救助保险”理赔,再到1010名基层协理员在风雪中摸排受困群众,一套涵盖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综合施策的救助体系已然成型。
“过去是‘人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找人’。”盟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归并社会救助热线至12345政务平台、动态监测低收入群体、配备千人协理员队伍等举措,今年已主动摸排困难群众10004人,就连因极端大雪受困的6户家庭,也在24小时内收到了1.2万元临时救助金。在锡林浩特市试点城镇低保边缘家庭救助后,全盟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的出台,更将政策防护网织得更密更牢。
翻开民生账本,一组数据尤为温暖:14292名脱贫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2874名防返贫监测对象中1894人获得救助,近三年筹措的1000余万元临时救助资金如及时雨般惠及1.5万余人次。而对于谢俊枝这样的家庭,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将其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持续控制在低位,教育救助则为寒门学子照亮求学之路。
在牧区深处的蒙古包里,在城镇社区的楼宇间,民政局工作人员带着政策汇编走家串户的身影已成常态。当锡林浩特市海日太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护理员为丛金锁调试新配发的助行器,当社区工作者为谢俊枝女儿联系暑期勤工俭学岗位,当“社会救助保险”为7类困难群体撑起保护伞,锡林郭勒盟正用“民政速度”诠释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深刻内涵。
锡林郭勒盟民政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用制度创新破解民生痛点,以动态监测筑牢防返贫堤坝,让“兜底保障”四个字化作困难群众床头温热的奶茶、病历本上递减的自费金额、助学账户里准时抵达的汇款提示,这些细碎却坚实的温暖,正悄然改变着草原儿女的生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