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乌旗将围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千方百计推动牧业增效、牧区增活力、牧民增收入,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聚焦重要农畜产品,深入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聚焦做强畜牧业重点产业链和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动肉牛、肉羊、马、奶、饲草等五大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畜牧业领域各项经济指标,全力提升一产增加值。二是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围绕牛羊肉、马奶、饲料等优势产业链,支持精细分割肉制品、休闲方便食品等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三是持续推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强化科技创新支撑。重点实施“乌珠穆沁白牛”和“高繁多胎乌珠穆沁羊”新品系培育技术攻关。加大科技项目储备和争取力度,广泛征集项目,积极推荐申报自治区重点实施应用技术与研发和成果转化、“揭榜挂帅”、盟级科技计划等项目3项以上。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一是提高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精准性和帮扶整体效能。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饮水安全保障和收入提高”成果,坚持日常监控、自主申报、数据预警、集中排查相结合,进一步规范监测对象动态化管理。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防止返贫监测收入范围,重点关注因病、因残、因灾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牧户及时按程序纳入监测范围,因人因户、分层分类精准帮扶,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实现进退有序。二是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发挥产业帮扶、乡村公益岗等就业带动作用,实施壮大嘎查集体经济产业项目10个以上,年内,开发保洁员、快递员等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00人以上。落实以工代赈政策,鼓励参与防沙治沙、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提高工资性收入。三是规范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完善旗、苏木镇、嘎查三级资产管理台账,探索推动帮扶资产与集体“三资”并表、一体管理。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等处置程序,强化对经营性资产运营及收益分配、公益性资产管护经费和责任落实的监督,着力推动资产稳健运行、持续发挥作用。四是拓宽牧民增收渠道。积极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新认定保护草原生态、肉牛、肉羊、产业融合等“四类”家庭牧场90家。推广“企业+合作社+牧户”“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三、推动乡村建设、治理同发力,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是持续推进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牧区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推进嘎查生活垃圾治理,保护牧区生态环境。稳步推进牧区厕所革命。依托引水入户工程推进水冲式户厕。按照“谁所有、谁管护、谁监管”原则,明确牧户、嘎查、苏木镇三级管护责任,加强卫生户厕管护。年内完成2个嘎查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二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扎实推进路网建设,动工新建牧区公路6条140公里,推动5G网络、寄递网络向乡村延伸;2025年拟投入资金2.33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和转网电工程项目4个,预计解决1000户牧户通网电问题。对电网未覆盖的600余牧户推动落实2000瓦风光互补供电设备。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不断缩小城乡二元差距。三是加快推进牧文旅融合发展。加快畜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西乌旗草原“99号公路”核心品牌,推行“1+N”发展模式,培育“家庭牧场(或小作坊)+民宿+电商”新兴业态。进一步完善30个试点提档升级。努力打造牧文旅融合发展嘎查村1个。四是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健全旗、苏木镇、嘎查三级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抓乡促村带户”工作法。持续深入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实践活动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群众教育活动,推进牧区移风易俗,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四、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切实激发牧区发展活力。严把国家、自治区、盟级政策方向,提前做好政策宣传,稳慎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工作。配合其他相关部门接续推进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在7个嘎查积极推广“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使“三变”改革真正成为带动牧民增收的新引擎和激活牧区经济的有效载体。